欧美日韩123区,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,三级欧美日韩,欧美日韩国产三区

當前位置:首頁>百科>氣象>人工影響天氣的歷史“足跡”
熱門搜索:

人工影響天氣的歷史“足跡”

2025-07-03·636 瀏覽

人工影響天氣的歷史“足跡”

大約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,有個叫貝吉龍的瑞典人發現,極小的冰核可以吸收水汽,使過冷卻水滴變為大冰粒子,最終大到足以成雨落地。這一發現便是冷云降水過程的主要機制。


隨后,1938年,美國科學家霍爾頓在麻省理工學院試驗站用吸濕性物質(氯化鈣)播入暖霧中進行消霧,這是首次符合物理原理并獲得成功的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。1939年,德國科學家芬德生從數以千計的降水云觀測中證明,貝吉龍的假說是成立的,并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,即“貝吉龍-芬德生”理論。


下一個里程碑,當屬美國人文森特·謝弗和英國人馮內古特。文森特·謝弗發現干冰能夠提供大量冰晶,馮內古特則找到了有效的、可以作為冰核的物質碘化銀。這一發現開創了人工影響天氣的新時代。


在隨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試驗中,美國、澳大利亞、以色列、俄羅斯、法國、中國等超過100個國家的科學家做了各種嘗試。


在我國古代,古籍中多有祈雨的記載。在清代《廣陽雜記》中,第一次清楚地記載了用土炮轟擊雹云的內容。我國最初的人工影響天氣試驗要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山西消雹,1950年7月6日的《山西日報》亦有所記載。針對這次消雹,科學家認為云底與地面間的氣流可以被土炮干擾,進而改變天氣形態。這種土辦法頗有群眾基礎,當時,有的縣建有專職指揮部,民間甚至流傳出一些經驗,如“打云頭,云轉向;打云腰,雹云裂;打云尾,防不住”“打早不打遲,打頭不打尾”。


1958年,在吉林省,我國第一次通過飛機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。他們一方面請蘇聯專家協助制造干冰,一方面學習剛剛編譯的世界氣象組織人工影響天氣的資料,還爭取到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技術協助,邁出了我國飛機播撒干冰開展人工影響天氣的第一步。


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科學家開始建云物理實驗室。經過北京市政府特批,100立方米的云室罐子(實驗室用于檢驗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效果)連夜被送到北京,之后人們在罐子外面蓋好房子,開始研制新型催化劑。

自此,我國使用地面碘化銀燃燒爐、高炮和火箭、飛機等方式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格局逐漸形成。
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师宗县| 平邑县| 崇文区| 凤冈县| 沂南县| 扶风县| 宝应县| 修文县| 搜索| 昭平县| 年辖:市辖区| 常熟市| 通州区| 唐海县| 贺州市| 柏乡县| 永嘉县| 邹平县| 孟州市| 平顶山市| 河北省| 洛宁县| 砀山县| 阳西县| 阳江市| 嘉荫县| 乐安县| 蛟河市| 清镇市| 福鼎市| 泰宁县| 南通市| 都匀市| 饶河县| 于田县| 静海县| 海南省| 南澳县| 鄂州市| 磴口县| 建阳市|